阅读:0
听报道
【按语】一位身处武汉,发现自己得了新冠肺炎的市民会经历什么?“麦兜妈妈”记录了自己从最初的恐慌,到“夺回情绪的掌控权”,并开始自我隔离与配合治疗的全过程。她的记录还全方位展示了方舱内的生活图景。作家方方说:每一份记录都很珍贵。无数的个人表达汇集一起,便是一整个时代的表达。“麦兜妈妈”现在已经出院,仍在后续隔离中。财新博客经授权发布她的抗疫记录。
作者:麦兜妈妈
第一阶段:出现症状,居家自我隔离6天
我身处武汉,在1月23号的时候,开始发烧了,在这几天里,除了个别几个朋友外,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在目前这种大环境下,我不想平白无故的增加周围人的焦虑。
但这几天不时的在群里看到,有小伙伴说自己疑似了,就一大堆人来问什么症状,还有今天去社区医院,发现有些人的症状可能就是太紧张了而导致的,所以我决定将我这几天的病情经过写下来,包括我的症状发展和思考过程,给大家参考。
1.22 第一天 症状初显
这天中午我在家,突然开始觉得胸闷,嗓子有痰,然后马上量体温36.5,当时这个肺炎在武汉的整体情况还不是很明了,所有人都很紧张,我也很担心。
但看到我没有发烧,所以以为胸闷是我情绪引起的。再就是自去年入冬以来,我的鼻炎就犯了,一直都没好转,经常有鼻涕,所以嗓子有痰我也暂时归于此。
但鉴于当下的情况,我还是留了个心,在家也带上了口罩。
1.23 第二天 开始发烧
还是中午,我正坐在远处看麦兜在地上拼乐高,突然觉得全身一阵发冷,赶紧去量体温,37.3,果然发烧了。
于是马上把麦兜送走,跟公司上报,再将所有自己所需用品搬到卧室,1个小时内全部搞定,准备开始单独隔离的生活。
在24号这天,各种真实的不真实的信息混杂一起,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明朗,大家都处于一片恐慌的情绪中。
而当下,我还出现了症状,于是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a. 现在的事实是什么?
我发热了,其他事宜已处理好。
b. 恐慌能让我倒回到没有症状的时候吗?
不能。
c. 能帮我去消除症状吗?
不能。
d. 能帮助我就医吗?
不能。
反而它会影响我对自身整个情况的判断,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所以对于我目前的情况,它在这里不光没用还会坏事,因此我要夺回情绪的掌控权。
那么我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梳理现状,理清思路,对症执行。
第一步,肺炎病毒的情况
a. 肺炎病毒目前没有任何特效药物治疗,只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它。
b. 毒性不一定强,但是传染性非常强,并且多数重症病例都是有基础性疾病的高龄老人。
第二步,自身情况
a. 我非高龄,无基础性疾病。
b. 症状为低热37.3,胸闷,咽痛,偶尔咳嗽,精神状态良好。
第三步,外部环境
a. 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交叉感染可能性大
b. 严重的都不一定能住上院。
鉴于以上三点,不管是不是这个肺炎,我的症状都比较轻,所以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自行居家隔离,每日记录症状变化,关注病情进展。
自定去医院的标准是,高热或者呼吸困难。
最后,根据协和发布的疫情防治指南,让队友去药店买了芬必得,奥司他韦,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在家备用。
1.24 第三天 没有变化
全天体温最低37.5,最高38.1,咽痛,精神良好,在家该干嘛干嘛。
1.25 第四天 搞了个乌龙
这天凌晨我感到呼吸有些费力,心想是不是要变严重了,体温还是37度多,打算天亮了看要不要去医院的,结果天亮了开窗通风以后就好了......原来是...窗户闭久了......
1.26 第五天 烧到39度
白天一直如前几天一样,持续低烧,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把之前喉咙里的痰液咳出来后,反而咳嗽还加剧了,变成了不停的干咳。
到了下午5点左右,突然开始发冷,我想温度又要升高了,一量38.4,一直到晚上10点都在持续攀升,最高到了39度。
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还是有点难受的,但稳定在39之后,很奇怪的,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了,所以我也一直都没有吃过退烧药,在我没有不适的情况下,高温的环境更有利于消灭病毒。
1.27 第六天 去社区医院
凌晨1点,我突然感到呼吸有点费力,量体温有38.7,于是决定天亮以后去社区医院看看。
早上9点起来,量体温,自行降到了38.1,呼吸正常,除了依然咳嗽,没有其他症状,但由于昨天的高热,所以我还是决定去社区医院。
到了医院,用水银量的体温37.3,做了个血常规。
社区医生跟上级部门沟通过后,认为我症状不重,让我继续自行在家隔离。
下面是我这几天的病情自我记录。
以上就是我到现在为止的经过,对于昨天的高热,在没有吃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身体能够自己调节过来,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那说明引起这个高热的感染是可控的,所以我也将依然继续在家隔离,随时监控自身的情况。
第二阶段:居家隔离12天,我想我战胜它了
从我1月22号第一次出现症状开始,到10天后的2月1日,我开始自行退烧了,咳嗽频率也大幅下降,此后连续3天,体温一直都在36.5左右,没有反复,至此,我想我已经战胜病毒了。
上篇文章止于第六天我去社区医院验血,虽然医生叫我回去自行隔离,但鉴于我的血象并不好,所以还是建议我自己去医院做个CT看看。
第二天,CT的结果出来,双肺下叶多发斑片状感染灶。
医生说我是疑似,但由于我的症状不重,就给我开了莫西沙星,让我自行购买奥司他韦,继续在家隔离。
而在这一天晚上,一顿饺子让我突然发现,我没有味觉了,饺子醋就像白开水一样的平淡,再回想这几天吃东西的情况,我应该是在第三,四天的时候就开始失去味觉了的,因为把注意力一直都放在了发烧,咳嗽的症状变化上,而把这个忽略了。
这一天,咳嗽也开始加重了。
在接下来的29,30号两天里,体温一直在37.5-38.2之间波动,咳嗽依然严重,没有味觉,还出现了轻微的腹泻。
GAME OVER ?
一切在1月31号这天有了转折。
我早上一醒来,突然觉得胸口有很轻松的感觉。
在之前,除了刚开始有症状的那2天感觉到过胸闷之外,其他时候都并没有感觉很明显的,现在看来,可能是习惯了?
所以现在胸口一变轻松了就感觉很明显,然后量体温36.6,并且完全没有要咳嗽的感觉了。
我想,难道我已经好了?
是的,在又继续观察2天后的今天,我确定我已经好了,咳嗽也减少了,味觉也在慢慢恢复中。
肺炎病毒,我战胜你了!
下面是我的整个症状变化过程。
我非医生或护士,周围也没有医生朋友可以咨询,全程都是凭自己搜集信息,判断执行。
而从我的结果看来,对于普通的疑似轻症患者来说,是完全可以自己在家隔离痊愈的,只是有一个过程。
一个从轻到加重再回到轻,最后到消失的过程,就像在爬山。
比如我的体温最高爬到39后又下降,比如我的咳嗽从不怎么咳到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减少了。
所以若你也疑似轻症正在家隔离着,症状正在加重也不要太恐慌,也许你只是正在爬坡,爬到了山顶就会下来的。
保持着对自己是否持续高烧和有没呼吸困难的警觉就好。
第三阶段:病毒太狡猾,虽然我好了,但核酸仍为阳性!
我宣布我战胜了病毒,嘚瑟了几天后。
啪~脸真疼~
我自身的症状确实是已经好了,直到发文的今天,从来就没有反复过,一直都很正常。
但这个病毒狡猾在虽然我好了,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仍然可以传染给别人。
在我还发烧的时候,就通过微邻里上报了我的情况,在我症状全部消失后的第5天,社区打电话来通知我去做核酸检测,当时想着我已经好了,做不做没所谓,既然通知了那就去吧。
没想到,2天后结果出来,是阳性!
完全的出乎意料,核酸检测可能会因为试剂的质量,取样的位置,取样位置的病毒浓度,人员的操作等原因出现假阴性,但如果结果是阳性的话,那基本就是确定的了。
也就是说,那时即使我症状消失已经5天了,但我仍然携带着病毒,仍然具有传染性,这一点大家要格外注意,症状消失了,自身已经好了,也不代表就可以解除隔离。
核酸结果出来的当天,社区就安排我去了隔离酒店。
我住的是香港路城市快捷酒店,每天提供一日三餐,每日4次测量体温,没有其他医疗服务,个别药品可以提前申请发放。
隔离酒店的作用相当于就是提供一个单独的隔离空间,所以以往的酒店服务是没有的,缺失的生活用品可以自行叫跑腿购买或者叫家人送来,目前工作人员是不提供的。
我所在的这个酒店隔离点是由新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名工作人员来管理的,在此想感谢她们,她们为这个隔离点的患者做了很多很多。
没住几天,工作人员通知我,核酸确诊了的人需要全部转运到方舱医院。
第四阶段:进入方舱,全方位多图带你了解塔子湖方舱生活
13日中午,疾控派车过来接我,车上还有3个人,都是一起去塔子湖方舱的。
塔子湖方舱即江岸方舱,是由塔子湖体育馆改造的,可以容纳1000人。
下车后门口有个帐篷,进来了以后先登记,填表,发了一本患者手册。
患者手册里讲解了方舱医院的作用和功能流程,这是目录,其他内页感兴趣的可以在“兜爷麻麻不睡觉”公号后台回复“患者手册”,点击下载。
整个体育馆被分成了AB两个大区,每个大区又分为了一片片小的隔离段,男女分开。
我登记完后进去跟着护士来到了我的床位,床上有电热毯,枕头,一床薄被子,一床厚被子。
接着有护士来询问我的基本情况,有什么症状,有没有其他疾病等,然后测量体温和血氧心跳。
这是每个人发的物品。
摆开来看,有牙刷牙膏水杯,卷纸,抽纸,香皂,接线板,保温壶,充电器,眼罩耳塞,小台灯,拖鞋,毛巾,盆子,一共13件。
每个人还发了3盒药和2袋中药,中药我说过敏,没有要,然后因为我已经没有症状了,医生说可以不吃药了,所以那3盒药我也没吃。
收拾完毕。我来的时候刚好是中午,护士随后送来了中餐,葱烧基围虾,腊肉笋子,莴苣烧鸡,豌豆玉米,外加一个苹果,伙食不错。
吃饱喝足以后我就开始了方舱的探索。
方舱探索篇
现在,有请,凭感觉出炉的塔子湖方舱镇楼平面图!
我在画的时候文字很清楚的,保存了以后再打开,字就变模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电脑自带画图软件),谁能告诉我??
跟着平面图,从入口开始,Let’s Start!
进入舱内,首先看到的是图书角,塔子湖方舱一共有3个图书角,这个是最大的。(平面图星标)
右边是一排空调,全部开的28度,场内还有很多这样的柜机,13号当天天气也还好,所以里面并不冷,我晚上睡觉时没开电热毯,盖的那床厚被子,感觉略热。
往前走前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医护工作站,左右两边是分隔断的病床区。
再往前走,靠近护士工作站,右手边是一排开水机和微波炉,还有分类垃圾桶。(平面图椭圆标)
沿工作站的外围一圈放了若干椅子,给医护人员暂时休息。
护士站里要给病人发的药品
加油!王媛媛!
工作站背面,床位区门口,一排轮椅,提供给行动不便的人。
接着来到我所在的这个床位区,这是一片很大的区域,有部分屋顶是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感觉视野很开阔。
我进来的时候,塔子湖方舱才刚刚开舱,所以还有很多空床位。
从这片区域出来往右走是一个连廊,两边安排有床位,这片区域相对冷一点。
往前走在左手边有个放了很多电脑的房间,活捉一枚看书的小哥哥,书名是《现代礼仪大全》。
塔子湖方舱分为AB两个区,上面的区域全部是B区,经过这道门就是A区了。
进去后左边是护士站,右边开水区。
A区的床位
在入住的第三天晚上,我发现了这个,看侧面标签写的是光触媒空气净化消毒机,估计刚到,还没有插上电源使用。
从A区出去就是简易移动厕所和洗脸池。
整个厕所的数量是足够的,任何时候去都不需要排队。
洗脸池出来的是热水,但在洗漱高峰期会有点供应不上,可以错峰去。
整个塔子湖方舱就全部溜达完了,唯一就是没有洗澡的地方,对于核酸一直未转阴,需要长期住在这里的人很不方便,希望后期可以完善。
方舱生活篇
方舱的餐食
方舱每天的伙食都不错,三餐都是由武汉艳阳天酒店提供。
早餐一般是面点鸡蛋牛奶,午晚餐是3荤1素,再外加一碗汤或者一个水果。如果没吃饱,可以再找护士要一份。
在现在资源短缺的武汉,能有这些菜很不错了。
偶尔还发个零食。
入住方舱的人们
按照患者手册上写的收治标准和我这几天的观察来看,目前我这个方舱收治的多数是和我一样的,没有什么症状了,但是核酸是阳性,因为还具有传染性,所以都集中在了方舱里,等待病毒完全清除干净,再解除隔离回家。
我这个区域之前有个大姐一直在高烧,就待了2天就被120转去医院治疗了,还有个婆婆因为一直胸闷,也没2天就转院了,所以方舱的医疗通道是很畅通的。
可能是留在这里的大部分是没有症状活动自如的人,所以大家自发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每天都会练舞的姐姐,动作特别专业和优美。
写毛笔字的大叔,沉心静气。
电视里在放雷神山医院的情况,人们都围了过来。
织毛衣的大姐。
看书的人们。
给吸奶器消毒的哺乳期妈妈。
每天大厅都会分时段响起广播,播一些疫情知识宣传和相声小品等节目,然后我发现,只要是放了音乐,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就开始跟着节奏摇起来了。
随着方舱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第四天的时候,各个散落在民间的艺人们终于聚集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支支舞蹈小方队,咱离胜利大会师的广场Party还会远吗?
出太阳啦,大家跑到外面去晒太阳,活动活动。
方舱的生活
晚上,场馆里的灯都是不关的,有发遮光眼罩,所以影响不大。
14号晚上天气预报明天要降温下雪,晚上就发了御寒棉袄。
还记得一开始发放的物品里有个小台灯吗?这里晚上是不关灯的,所以我一直很纳闷发这个是干嘛,我也从来没用过。
直到第二天晚上看到大姐们拎着到处走,我才发现,原来是晚上去上厕所的时候用的,因为简易厕所内部无法装灯,门一关就全黑了。
我之前一直都是用的手机电筒,这灯跟手机也没区别嘛,还不是要拿在手上,手机的话还可以临时放荷包里。
直到,我看见了一个小哥哥的神操作,当时没来得急拍下来,我来演示一下。
台灯的灯杆是可以弯曲的,直接挂在脖子上,解放双手,行走的移动光源有没有!
这才是带着台灯上厕所的正确打开方式嘛。
方舱是可以家人送东西进来的,但从15号武汉开始封小区,车辆也不能上路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除非是住塔子湖旁边,家人可以步行前往,其他区域的想送东西就不可能了。
我进来的第三天中午,核酸检测设备到了,以后方舱的患者可以直接在舱内做检测了。
第四天,到了制氧机,是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和沈阳爱尔泰公司捐赠的,另外,CT机也在调试中了。
晚上发了抗疫心理自助手册,大赞。这个时候,对病人也好,对医护人员也好,心理疏导都很有必要。
方舱的工作人员
塔子湖方舱里,天津来的医护团队人数最多,其次是河北的团队。我所在的B区,基本是由天津的团队负责的。
特别喜欢她们带卷儿的普通话,很亲切。从这几天的相处和观察看到,她们每一个人对患者都是主动的去照顾,主动的去为患者考虑要做些什么,真的很感谢她们!
交接班进行时
帮助病人们
来自张家口医护团队的灵魂画手,热干面,大家看出来了嘛?
一群大白~
交完班的医生护士们等待着出隔离区,为了避免前面清洁区内的人数过多,医护们排队在清洁区入口处,依次处理身上衣物。
每个医护人员的着装标准都是,身上一件医用防护服,一层鞋套,一件一次性防护服,一层鞋套,依次叠加,医用口罩2层,最后戴上护目镜或面部防护帽。
然后在外层防护服的胸前或者背后都会用笔写上,来自的地区和医院名,是医生还是护士,自己的姓名。
每次离开时,护目镜和防护帽放到旁边桶里集中消毒,下次使用,最外层的防护服和鞋套脱下来丢弃。
最后这样就可以进入清洁区了。
从我的观察发现,他们每次脱下任何一个物品之前,都要用消毒液搓手2分钟,即脱完护目镜,口罩,外防护衣,外鞋套,一共要消毒手4次,最后进入清洁区前还要消毒1次。
所以一个医生全部处理完整个流程,至少需要10分钟,整个交完班的医护团队排队做完至少需要1个小时才能全部走出隔离区,之后跟护士聊天得知,她们全部搞完到酒店实际要2个小时。
清洁人员在每天的三餐时间过后都会更换垃圾袋,清理地面积水,清扫地面污渍。
厕所清洁
电工师傅刚处理完一处电路故障。
病区消毒
在我来的那天晚上看见一个医生提着个电暖炉走了过来,我就跟在了他后面。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给哪个病人送的,原来他是给室外帐篷里的医生送的,就是刚开始我进来登记填表的地方,这么冷的天,护士们一直坐在外面做入舱登记工作。
15号,武汉飘雪后的方舱外。
应该是在方舱门口执勤的工作人员,在积雪以后堆了个小雪人在防护栏上,莫名的小确幸。
破冰之旅
17号的中午,在天津医生团队的策划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方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一场生日会隆重举行了,寿星们是全舱2月份生日的朋友。
一个超大尺寸的仟吉蛋糕,另外每个寿星都会再单独发一个8寸蛋糕。
人是群居动物,人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特别是现在身处武汉疫区的人民和医护工作者。
这次的疫情,这次的方舱模式,对医生,对病人,对医患之间,都是陌生的,未知的。
这次的生日趴就像一次情感的破冰之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医生不再是病友不舒服时才叫的人,病友也不再有让医生担心自己有没有照顾好他们的那种距离感。
人与人之间的间隔正在融化。
生日会之后,当天晚上,开水区旁。
由于洗脸池在外面,有些人在开水区这里洗漱,导致地上有很多积水,护士多次劝阻,效果不明显。
而这天晚上,一位热心的大妈,主动接过护士手里的广播喇叭,拖了个凳子过来坐定,一连串气势恢弘的武汉话脱口而出。
“勒里滴开水是接到huo滴,不是洗口用滴,洗口到外面克洗,把个水泼到地哈到处是滴,黑死个人滴,再说一遍,这里不紧泼水,要洗到外头克洗!”
(这里的开水是接着喝的,不是刷牙用的,刷牙去外面刷,把水泼在地上到处都是,吓死人的,再说一遍,这里不准泼水,要洗漱去外面)
比起护士的温柔提示,大妈威力十足。
生日会的第二天,由舱内的病人担任的志愿者团队也组建起来了。
志愿者们帮助护士给各个区域发放餐食。
护士和上文提到过的每天练舞的姐姐教志愿者们跳舞,等音响到货了,咱的广场舞就要搞起来了,我这个区的婆婆们都跃跃欲试了。
舱内有很多消毒洗手液,护士教志愿者团队七步洗手法,再由志愿者们传播给身边的人。
方舱就像是一个临时组建起来的社区,让大家都参与到日常的工作中来,让整个舱内的氛围活跃起来,对当下这个时刻的心理调节有很大的意义。
一些闲聊
在护士坐着休息的时候,我跟她们聊了一会。
一个天津北辰医院来的护士跟我介绍,她们每次进来就不吃东西不喝水不上厕所了,虽然是6小时一班,但是前后穿脱衣服很费时,往往可能在交班点后2小时才能回到酒店,然后才能吃饭,再将里面穿的医用防护服清洗消毒,下次班再穿。
天津一医院一个医生说,她们都是第一次做这种形式的救援,一切都是在慢慢摸索,一边做一边完善这里的一切。还让我收集周围人的意见,对于各个流程环节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询问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活动,她希望能够把这里变得越来越好。
对了,她就是那个策划生日会的人。
不过医护们普遍都有的反应是,这里年纪大的人说话听得不是太懂。(笑)
每日流程篇
这里的医护人员每个团队是隔一天排一次班。每天4班倒,6小时一班,交接时间依次是8点,14点,20点,2点。
交接班时医生们是非常忙碌的,如果有事要找医生护士的,尽量避开交接班的时间。
每天护士查房的时间依次是6点,9点,16点,22点。(大致时间)
10点左右会有医生过来巡视,询问病人情况。
上面的是每天的例行巡检,如果有症状严重的病人,比如高烧不退,医生和护士就会很频繁的单独过来询问身体状况,一直不见好转的话,就会安排120转送医院。
每日三餐的送餐时间分别是7点,12点,18点。(大致时间)
下面是每日的流程图,更加直观。
一些碎碎念
一个方舱医院的建成并不是搞几个隔断,摆几张床就成了的,让它运转起来也不是收一些病人,派几个医生过来就完事了的。
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让容纳1000人的医院,从建成到每天有条不紊的运转下去,并且还在不断的慢慢完善,需要的是多方的人力物力的协调支持。
从一开始没有广播,到餐点广播,到平常时段也偶尔放点歌。
从只有基本生活保障设施,到有空气消毒净化器,到开始发放针对疫情的心理辅导书籍。
从只是正常的餐点到开始增加发放零食。
从只有隔离居住功能到开始可以核酸检测再到可以做CT。
从一开始每天只有吃饭睡觉到各种活动越来越丰富。
这一切都在慢慢的越来越好。
从我进来至发文的前一天,方舱变化轴线
在这里住了的几天时间里,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来到了这里,每天生活在一起,生活环境也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维护的。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我们隔离在这里只是为了让这次的疫情更快的被消灭,让我们的社会尽早的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转。
方舱的生活条件可能没有在家里方便,但在当下我们只有和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才能更快的打赢这场战役!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英雄,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抗疫的一份子。
截至发文的时候,才知道塔子湖方舱二楼的病区开放了,从进来到现在一直负责我们区域的天津的医护们都调到二楼去了,大家都非常非常的舍不得。
大家都争相邀请护士们疫情过后到武汉来玩。
一个婆婆说,不要你们钱,全部费用我们包了!
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第五阶段:从方舱出院,继续去学校隔离点
方舱最后的时光。
在我19号上篇文章发出时,是我进入方舱的第7天,当时我已经做完了2次核酸,第一次结果为阴性,第二次结果还未出来。
根据方舱患者手册的出院标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连续3天以上体温都不超过37度。
(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胸闷等)明显减轻或消失。
(三)胸部X线检查(胸片或胸部CT)和上次相比明显好转。
(四)连续2次(间隔至少1天)咽拭子检查正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我还差一次核酸的结果和一次CT。
22号,医生通知我去做CT,临时CT室在室外,从我们当初进来登记的帐篷出去左手边。
排队登记。
CT室外
一会就排到我了,躺上去后,我一直在等着提示音告诉我 “吸气~憋住~”,然而一直都没有声音,我竖起耳朵,不停的搜寻,怕我没听见影响了结果又要重做,紧张死了。
然后,就做完了......
我下来后问医生,医生说这里不用憋气......
方舱内,依然热闹非凡。
广场舞的队伍终于成行,沿路吸引人才,不一会儿,从一条队伍轻松的扩充到两条。
我走后,听还在方舱里的朋友说,现在已经开始有T台秀和K歌赛了。
22号下午出院去学校隔离点的人们,我没想到,第二天我也突然的加入到了这个队伍里,措手不及。
突然的别离
对于之前,达到标准出院的患者都是直接回家的,22号时,政府出台了新政策,所有出院的患者需要再统一集中安排隔离14天才能回家。
我非常赞成,目前对于这个病毒还有许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将感染患者逐级降低隔离等级,对自己,对家人都是好的。
23号,早上10点。
来查房的医生告诉我,我的第二次核酸结果出来了,也是阴性的,昨天做的CT结果需要上报给专家组评估,看吸收情况,才能决定我能不能出院。
当天下午,一个负责我这个区域的河北的护士小姐姐跑到我床边,问我是不是方舱那篇文章的作者。
在得到了我的肯定答复后,立刻很开心的跟我说,
“卷妹儿走了,庄里的妹子来啦,我们河北的护士也会照顾好你的啦,别伤心啦,别伤心啦。你看我们说话也带卷儿呢。”
一连串竹筒倒豆子似的,我当时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对她笑了笑。
回过神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那个在我上篇文章发出后,在我公号后台留言的她。
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然而一个小时后,还是她。
走到我床前跟说我,“恭喜你,今天可以出院了,赶快收拾东西吧。“
平静的语气里似乎不曾有喜悦,是因为我没有所以没听出来?还是她没有?还是我们其实都没有。
我惊讶之余开始机械式的缓慢整理物品,一个护士过来催促,说车已经在外面等着了,让我收拾东西快一点,马上就要走。
周围的大姐们知道我现在就要出院后,都热心的过来帮我一起收拾,还担心我要去的新隔离点环境不好,没有被子,没有盆子,没有保温壶,所以找来个大袋子,给我把方舱里发的这些一股脑儿的都塞了进去,我的东西迅速的就全部打包完毕了,她们还一直提着帮我搬到了车上。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我还来不及思考任何的事情,来不及有任何的情绪,从接到通知,到15分钟后,我已经坐在了去隔离学校的公交上,大脑一片空白。
其实,这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我在医学意义上是真的好了,我应该再次嘚瑟的宣布,我战胜病毒了。
然而,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我,还没有告别。
我从来就没想到过,这次方舱的经历会给我带来这么多。
今天早上一个天津的护士朋友还在跟我微信说她今天是夜班,晚上到楼下来看我,而她们也都早早的就跟我约定好了,我出舱时一定要来送我,要跟我拍照合影。
而现在,我已经坐在了离开的车上。
我坐了好久好久,麻木的刷着微信里的消息。
点开她的头像,看着输入框。
良久,才假装没事似的,用埋怨的语气,用表情符号,隔离着我的情绪,告诉她我走了。
她回复我,要我不必伤感,
她回复我,等全国好了,等我来天津玩儿,带我去吃津菜,带我去听相声,带我去逛第五大道……
她回复我,方舱也不清静,洗漱也不方便。
我当时就看到她的回复了,却迟迟无法继续回应,我不敢再去触碰,我怕我情绪的堤防,就此崩溃。
我,还在车上。
后续更多的消息发来,原谅我没有给你们及时的回复。
我关上了手机,默默的流眼泪。
还有一个朋友,因我上篇文章而在方舱结识,虽然相处时间不长,而此刻我却连告诉他的勇气都没有。
我知道现在交通都很发达,我知道我们可以随时发信息,打电话。
但有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的让我们无法接受,而是这件事所承载的情绪,压得我们踹不过气。
而此刻,未完成的告别,就让悲伤的情绪先飞一会吧。
重返校园
大约一个小时后,公交车到了武汉仪表电子学校,即长江职业学院东校区。
每个区出院的患者都由各个区自行统一集中安排隔离点,江岸区出院的都在这里。
漫长的排队等候之后,晚上8点我终于来到了隔离宿舍区的门口。
为了避免入楼登记时人群聚集,大家下车后排起了长队,5个5个的进去登记入住信息。
一楼进门处生活用品的箱子依次排开,有牙刷,牙膏,毛巾,凉拖鞋,卷纸,自行领取。
宿舍是每人单独一间,房内带卫生间,有热水。
房间内放好了床垫,被子,枕头,电暖炉,盆子,开水壶,垃圾袋,洗手液,都是新的。
每间房的房门都没有锁,要拿凳子顶住。
房间内的卫生间
生活须知
终于可以洗澡了。
第二天,一个热心的小哥组织大家开始建群,有什么消息也方便集体通知。
这个群名的确定还颇费一番周折。
一开始小哥改为叫患者群,大家直嚷嚷,觉得不妥,接着又改成了病友群,反对的更多,说我们都已经好了。
然后小哥就改成了叫社会群,我觉着听起来怪怪的,说要不就叫重返校园群吧。
最终,咱们重返校园群就这么定下来了。
大家都是头天晚上刚到这里的,楼栋号也是傻傻分不清楚,从11栋改到19栋再到16栋,现在看这图才发现又改成了19栋....
一群人为了个群名站在走道里聊得热火朝天。
回到我的房间。
我这儿是个六人宿舍,带一个阳台,楼下是一个废旧的驾校,再往外是关豹高速,前方视野开阔,我喜欢。
经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小哥提醒,我站在房中央,打开手机指南针。
哇喔~原来我住的是一间南北通透,独立卫浴带阳台,视野无遮挡的路景房哇~!很厉害的样子~
毛巾当拖把,蹲在地上把地面擦得亮堂堂~在家都没这么干过~
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痊愈出院的患者,所以在这里可以出自己的房门,在走廊溜达,但是不能出这栋楼。
宿舍走廊,多数时候都是静悄悄的,大家都各自在自己的房间里。
本来只是想看一看周围的情况就回房间的,宿舍楼里面每个地方都一样,也确实没什么好溜达的。
结果无意中,我发现了贴在宿舍门上的精彩,原来这所学校是藏龙卧虎之地。
不明觉厉型
文能挂机喷队友,武能越塔送人头。
横批:祖安玩家
坚强的活下去,学弟们!-----来自四生花男神的忠告
这个..... 你对门的兄弟知道吗?
短暂的大学青春时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接着走到楼梯口,每层楼都有一个这样的开水器。
下到一楼,这里24小时有护士值守,每天都会测量体温和发放中药。
听她们介绍,她们都来自武汉弘济骨科医院。
在我来的第二天晚上,有工作人员来装wifi了,从晚上8点一直忙活到12点。
不过我这间房里面的信号不太好,但在房门口还不错,不是刚好放了个凳子抵着门吗,于是刷剧的日常如下所示,哦,不,学习的日常。
这里刚开始人手不够,每天三餐送餐的时间都很晚,现在也慢慢有了改善。
两荤两素,每天也有水果和酸奶,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已经可以了。
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毕竟咱是被我塔子湖舱爷宠过的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哇。
噢~怀念我舱爷的呵护。
不过呢,值得欣喜的是,这也终于让我的肚子有了空闲之地,能把离家时带的一大包零食给逐一消灭了,毕竟,舱爷一直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呼吸着外面新鲜的空气,看看外面远处的风景,悠闲的下午茶开启。
什么植物末,反式脂肪,什么高GI,戒糖,现在我只要我的优乐美,哦,不,是鹿角巷。
学校宿舍的环境虽然没有在酒店和方舱的环境好,但也不妨碍咱们自娱自乐不是吗?
咚!我听见有什么轻轻落地的声音。
写在最后
我们都是抗疫的一份子,但,我们也都是疫中人。
随着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和物资的持续支持,武汉的疫情,相比刚开始的时候,已经好了许多。
患者们不再是一床难求,也不再核酸检测无门,医疗的分类收治和秩序也日渐清晰。
而当我们解决了面对自身现实最大的危机时,当我们身边的环境显得不再那么的恐惧未知和不确定时,对于个人,突然就有了空间,去感受到自己的内心。
在这场疫情里,
有足不出户隔离在家数日的人们,
有一直在外到处奔走不停歇的志愿者们,
有以一当十的社区工作人员们,
有一直撑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
有给我们带来各种前方报道,却也同时身在前方的记者们,
有为了当下社会生活能正常运转而同样坚守在一线的警察们,环卫工们,超市员工们,外卖小哥们,
更有身在异地他乡却在心里一直无比牵挂着家乡的武汉人们,
还有千千万的感染患者及他们的家人。
同处一个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个人的经历,有他自己要去面对的东西,或轻或重。
当周遭的一切都趋于平缓以后,当我们不再那样危急和忙碌时,当紧绷的神经放下来时,当没有那么多紧急的时刻调动着我们的情绪时。
对于自身的体验感,会席卷而来。
麻木,悲伤,疲惫,内疚,无力,愤怒,对未来的迷茫,或一或多,交织在了一起,在不经意间蔓延。
这,都是正常的。
等待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坚守中,将目光拉回到当下,我之前一直在做着什么,我现在正在做着什么,我能够做的是什么。
哪怕再微小,也重要。
疫情的结束需要时间,社会恢复正常的运转也需要时间,而我们自己的心灵更需要时间。
风雪过后,我们爱的武汉,会依然温暖如初。
今天是3月1号,听说,武大的早樱,悄悄的盛开了。
注:本文经“兜爷麻麻不睡觉”公号授权转载。点此“阅读原文”。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